精准免疫,“裕”你同行!
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焦点,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作为免疫治疗具有预测作用的关键点,其关注度也随之水涨船高,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也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
2021年,裕策生物联合ONCO前沿共同打造了“裕见大咖”专访栏目,聚焦肿瘤免疫领域的前沿技术及临床应用,邀请肿瘤领域专家大咖,通过图文+视频的专访形式,多视角呈现高专业度的肿瘤免疫知识内容。这一年,我们邀请到了梁文华教授、陈功教授、孟睿教授、褚倩教授、刘联教授、周承志教授、张兰军教授、张小涛教授等多位专家大咖,就免疫治疗biomarker相关问题做细致讲述。
每篇文章都凝聚着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真知灼见,现盘点出2021年“裕见大咖”系列优质文章,以飨读者。
3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免疫生物标志物的“近”与“远”
未来免疫标志物发展方向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从一个人群的角度去看肿瘤标志物实际上远远不够,回归到基础研究,要把宏观标志物变成微观状态。如PD-L1的表达,可能在不同细胞上所代表的意义不同,这样的微观信息可能丰富整体的免疫微环境,将这些生物标志物做成一个像是裕策生物研发的生物标志物仪表盘,将所有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整体精细化的呈现出来,让科学家指导提取这些信息指导免疫治疗的走向。在未来,对于免疫治疗来讲,主要目的可能不是预测免疫能否起效,而是要精确告知患者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弥补缺失环节,尽可能使每一个患者使用免疫治疗有效。在这过程中,免疫治疗如何联合更有效,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尤为重要。
4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精准”浑然一体,“治疗”交相呼应
免疫治疗春天的到来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基础研究的突破,帮助临床寻找更多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从而筛选出免疫治疗的天然优势人群。第二,也是更重要的突破,即药物研发,尤其是以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药物,使得肿瘤领域免疫治疗迎来了春天,而免疫治疗蓬勃发展的趋势也必定势不可挡。与黑色素瘤和肺癌领域相比,消化道肿瘤相关免疫治疗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也已初现锋芒。纵观“消化系统肿瘤”,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起步最早,于2015年迈开历史性第一步。而消化系统免疫治疗进展的“功臣”当属新型生物标志物,其中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能够为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带来较好预测效果的生物标志物。
4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孟睿教授——免疫生物标志物:未来可期!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中biomarker的应用还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暂未形成共识。肿瘤治疗已全面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已知PD-1和PD-L1的应用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相比于其他瘤肿高出3-4倍。KEYNOTE-024和KEYNOTE-042研究奠定了免疫单药用于治疗NSCLC的地位。另外,TMB在多种实体瘤中都能非常好地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但是在肺癌领域TMB的价值一直被质疑,更多的认为它是一个预后指标,而非一个疗效的预测指标。总的来说,TMB在肺癌中的预测作用还需要更多的探讨。而像对于MSI等已被FDA批准的biomarker,其在肺癌当中的应用也较少,更多是在胃肠道肿瘤的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5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免疫治疗时代,携手走近免疫生物标志物
我们都知道微小残留病灶(MRD)概念最初起源于血液系统肿瘤。因为在血液系统肿瘤里并没有像传统实体瘤的定量描述的指标,由此衍生出MRD的定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将精准治疗推上了时代高峰,肿瘤患者长期生存成为了可能。经过精准治疗以后,很多患者甚至可以获得临床上的完全缓解(CR)。临床上如何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成为实体瘤诊疗医生面临的问题,因此将原本属于血液系统领域的MRD概念引入到实体瘤势在必行。随着现在二代测序技术以及免疫相关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MRD的检测,在技术水平上目前已经没有大的瓶颈。从临床上面,不仅应用在血液肿瘤,也应用在晚期实体瘤中。
9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联教授——免疫生物标志物的“胃”“免”之路
晚期胃癌已经迎来了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治疗时代,免疫治疗也已占据一席之地。CheckMate649研究的成功,以及最近加速获批的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一线治疗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都告诉我们免疫治疗虽然在胃癌领域的探索还有很多波折与挑战,但离成功会越来越近。因为对于胃癌这样一个冷肿瘤或异质性比较强的肿瘤来说,患者很难从单纯的化疗或靶向治疗中获得较为显著的生存期延长,但是免疫治疗或许能够对这些高异质性、高TMB的肿瘤有相对不错的疗效。对于晚期胃癌来讲,免疫治疗在未来会是疗效获得突破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
9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免疫治疗时代,生物标志物的未来走向
我们知道化疗可以改变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再加上免疫治疗受到多环节因素的影响,免疫联合治疗同样也需要精准治疗。随着免疫药物种类越来越多(CTLA-4、LAG-3、TIM-3以及双特异性抗体),如何利用目前不同的组学平台,结合AI大数据平台,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水平的生物标志物联合起来去评估患者究竟在哪个时期适合用哪种免疫药物非常值得探索和期待,也能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音。目前免疫治疗的研究范围还较窄,如果能够对整个免疫环节中各通路都研究深入,并基于此研发不同药物,从而使免疫治疗发挥更多优势。
12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兰军教授:MRD ≠ ctDNA,争取“性价比最高”的MRD检测技术路线
能够满足这两个标准的检测结果才能被称之为MRD,第一:MRD检测必须覆盖I类突变基因和II类突变基因,即对检测的宽度要求较高;第二:由于MRD检查通过外周血采样,但8ml-10ml外周血所能提取的ctDNA比例并不高,所以我们对检测精度的要求非常高,需达到0.005%,那么测序深度就需要达到上万乘。目前大家对MRD的研究热度很高,如果纵向分析MRD在治疗前后,以及随访过程中的变化,必将能为患者预后或治疗疗效提供指导。总之,MRD最大的检测意义,不是在于检测出需要治疗的患者,而是通过MRD检测寻找出不需要治疗的患者。
12月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张小涛教授:聚焦“宏观+微观”的双维度瘤负荷评估,“战略+战术”精准把控肺癌放疗与免疫
时代在进步,肿瘤专家必须结合宏观上的影像学检查和微观上的基因检测两个维度,综合准确地评估“瘤负荷”,才能为指导肿瘤诊疗制定最佳的战略与战术。同时,全面了解和掌握肿瘤治疗的“战术”,如外科手术、基因检测、药物进展、免疫治疗、优化放疗技术等,才能将“十八般兵器”玩得得心应手和炉火纯青。肿瘤诊疗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做好医患之间有效沟通和积极沟通基础上,争取做到战略上正确,战术上优化,“瘤负荷”为引领,把握好局部和全身治疗手段切换的时间窗口,最终实现肿瘤诊疗的远大理想目标。
因为裕见
所以遇见
2022年
我们将推出全新的专栏
届时又会有哪些专家大咖
和我们相遇呢
让我们翘首以盼!
【 返回列表 】
Copyright©2021
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8839号